透过课程标准看高中生物学个性化的学与教

2019-08-20 15:10

摘自:《湘中师园》

1、学生“学”的个性化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反映了新世纪中我国的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要和生物科学的进步。《标准》指出了课程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要求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学习方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学习思想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并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学习要求,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地发展。

1.1学习内容的个性化《标准》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性方面有较大的突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地选择学习内容,体现了新世纪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特色,以充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标准》规定高中生物学科目的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学生在修满本课程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选择性地学习选修模块,获得更多的学分,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如《标准》指出:选修l“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并且《标准》在一些模块的内容要求上留出了选择空间,如:在选修1模块中,共有14个二级主题,学生只要从其中选择5--7个内容研修就可达到要求。在选修2模块中,农村学生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工业”这个一级主题,而城市学生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农业”这个一级主题。此外,《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其中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小组或全班共同研究的课题”。

1.2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学习方式个性化的基本保证。《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动脑,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从而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个性需求、个性特质、个性人格的尊重。《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标准》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来学习生物学知识。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以便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最适最优的学习组合方式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使每个学生以适合自己特有的学习风格的学习方式来达到学习目标,普遍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1.3学习思想的个性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个性,应该是今天和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营造一个教学民主、师生平等的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确保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标准》指出: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有较大的 “开放性和可塑性”,尽量避免以绝对权威的面孔出现。学生对教科书中某个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值得鼓励的。有些探究活动的材料和方法步骤,在教科书中可以不作详细的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选择材料,进行探究。《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标准》在“教科书的基本标准”中指出:教科书应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标准》进一步指出:“有的作业可以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提出多种答案。”《标准》还特别在情感性学习目标“领悟(内化)水平”中指出:形成学生“个性化的价值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当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与先前学过的东西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时,他们也许就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在思维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

2、教师“教”的个性化

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以 “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标准》中所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结合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则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课程资源处理有个性,教学组织有个性,教学情境创设等有个性,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1课程资源处理的个性化《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而教师的能力、经验、特长、智力类型和知识结构等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过程中起主导性的作用,因为学校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积极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的适当利用,媒体资源的广泛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以及生物学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参与开发等,都是以教师的能力、经验、特长和知识为基础的。《标准》还要求教师“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学实验”,“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选择“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学习内容”等。而这些课程资源的利用、挖掘和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利用的切合程度和有效性,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结合地区、学校和家庭的实际”,并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类型。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条件和状况,我们说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处理应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课程资源真正处理好,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给予充分地肯定、极大地鼓励和积极地倡导。

2.2教学组织的个性化“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教师工作的着力点是组织好这一特殊的学习活动”。《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演示、讲授、辩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专题讨论、项目设计、个案研究等,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其核心价值是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时因地制宜,针对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而不拘泥于计划,有序而灵活地组织教学。《标准》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就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来说,究竟设计成哪一种活动,要视内容特点、学生基础和学校条件而定。《标准》还特别强调:“‘内容标准'部分,并未给出具体教学内容规定相应的活动,而是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供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参考。这是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显著区别之一”。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决定了“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组织能力和创造性水平的发挥,取决于教师教学组织的个性化程度,并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组织的优化程度。

2.3教学情境创设的个性化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在以学习者的知识的主动建构与情境的积极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课堂里,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变成学习者的乐园,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因为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学习者感到安全、愉快和有活力,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标准》在“课程基本理论”中强调:“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从现实生活背景出发,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才能自主参与知识的建构,兴趣浓、乐学,才能真正在课堂内外学到东西,获得益处。《标准》还在“教学建议”中鼓励:“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这有利于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师自身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现实生活”般的教学情境,必须是针对具体班级的整体风格和学习者的智力倾向和个性特质,以及所学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和人文特色等,利用教师的个人特长和能力优势,或以激情、或以智慧,或以幽默、或以生动有趣,或以形象逼真等来创设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丰富多彩的极具生命力的个性化教学情境。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味地模仿达不到艺术性地创设教学情境的最高境界,甚至有“东施效颦”的嫌疑,也不利于教师自身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和运用。

正因为要重视学生个性化地 “学”,所以要重视教师个性化地“教”。才能使学生不至于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教师在艺术性的教学中享受处理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和创设教学情境的创新之乐,享受开放的课堂“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过程之趣,享受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之实,享受气质多样化的个体差异之美,享受风格迥异的百花争妍之能。